這是一場「超高顏值」的對談。顏值是來自中國的網路用語,對於這兩位在網路社群上呼風喚雨,特別是在Facebook上擁有大批粉絲的新世代意見領袖們來說,網路無疑等同於影響力。 一位是AppWorks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,他同時也是TiEA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,不久前,剛剛成為GQ雜誌的「Men of The Year」,並與「大仁哥」陳柏霖在頒獎典禮上並列。 一位是大直高中公民教師黃益中,同時也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。由於長期投入同志平權等社會運動,因此不僅被稱為「熱血教師」,還被稱為「同志天菜」,在街頭遊行時,身材健壯的他總是鎂光燈最愛。不過黃益中已步入結婚禮堂,這消息大概要讓許多同志失望了。 2016年,具有獨特魅力的兩人雙雙面臨人生轉折點,在歲末之際展望新一年度,《數位時代》邀請兩人首度對談,暢聊Facebook對於生活的意義,他們怎麼樣在Facebook上創造影響力,以及台灣人究竟有沒有可能離開被Facebook殖民的世界性呢?以下為對談精華摘要。

(左:黃益中/右:林之晨。圖片來源:郭涵羚/攝影)
Q :Facebook在你的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?
黃益中(以下簡稱黃): 對我而言,Facebook就是一個「傳遞訊息」的角色。若人們想要擁有自己的專屬平台來發表文章或分享生活,過去必須架設網站才能因應,但架網站不是件簡單的事,就算克服種種困難架設了網站,在上面發表的內容依然不容易被大家看到;但現在這個年代,只要透過Facebook就可以讓其他人看見,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傳遞資訊的平台,不只容易上手,流動性又大。對我來說,除了可以透過Facebook獲得大量資訊,每天傳遞的訊息也幫了我一個大忙。 從沒想過我會因為Facebook成為一個「半公眾人物」,因為我對數位方面不太擅長,所以一開始還滿抗拒的,但是當朋友們都在用,我也只能「被迫」走進這個數位時代。(大笑)因為Facebook變成了半公眾人物的狀態,純粹是無心插柳柳成蔭。當然,我在「街頭」的活動,比如高房價和反課綱運動等也推了一把,讓我「被迫」推上檯面,Facebook追蹤者變多後,良性循環也越來越多。 從原本只是朋友社交的Facebook,逐漸變成公眾式的使用,從私用變成公用!當Facebook變成公用後,私人生活比較就會使用LINE之類,不太會公開;雖然有人建議我如果只是公用的話,可以開設粉絲專頁,但我並不是以這個賺錢,加上開粉絲團每天都要封鎖別人,是件很麻煩的事啊!
林之晨(以下簡稱林): 台灣是Facebook在全世界滲透率最高的地方,有1,800萬使用Facebook的月活躍用戶,除了個人,台灣企業開粉絲團的比例也相當高,甚至連很多中小企業都會去了解Facebook粉絲團的運作。

(林之晨:「我同意有同溫層的現象,但這不是因為網路出現的問題,而是人類既有的行為。」 圖片來源:郭涵羚/攝影)
Facebook在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分成三點。第一就是讓我追蹤一些對我來說具影響力的人,他們的觀點對我很重要;第二,我每天都會分享至少五六則資訊和新聞到我經營的粉絲團及社群,因為重要的資訊應該要分享到適合的管道和群體;第三就是方便追蹤,創投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去追蹤、了解投資的新創團隊目前在做什麼。現在有很多CEO或是團隊都會時常更新動態和消息,所以我每天只要把Facebook打開,大概就能了解我們投資的工作和輔導的公司在做什麼,這方面來說,算是對工作上有滿大的幫助。 我個人有開粉絲團,是因為工作以及興趣的關係,網路上有什麼新東西我一定會去嘗試,所以我不覺得這是在「經營」粉絲團,反而認為他們是能跟我一起成長的!我吸引到的這群追蹤者,其實是相當嚴格的粉絲,他們是一群很能接受深入討論和新東西的人,不需要譁眾取寵,對我而言,也是很重要的存在。 我會把Facebook當作一個「思辨」的空間,我自己領悟到的一個道理或是思考到一篇文章要怎麼寫,就會把它呈現在上面,倒不是怕我的言論會引起什麼反應。
Q: Facebook對生活而言,是好的還是壞的呢?
黃: 樂觀來講,是某種程度上的反思,因為Facebook,媒體訊息變得更加真實了,這是很有趣的一點…ReadMore
|